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
龍應台 
文化政策,為什麼?

文化政策是一套機制,有效地透過整合來創造文化發展的最佳條件與環境,
也就是說,文化政策的目的在創造文化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政府永
遠不能忘記自己是泥土,只是讓人踩的泥土,民間才是花朵。土是為了花而
存在,本末不可倒置。

↑國父墨寶

國父墨寶及遺物照片等珍貴史料。


著作權年代  1979-11-09
著作權狀態  作品原為中央日報拍攝,並由華藝數位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化

誰的文化政策? 
你說古蹟保存重要,我說開發至上。你說少數族群、低收入人民的文化權
必須受到重視,我說中產階級大多數人的利益第一。你說國際水準的歌劇
應該大量引入,我說本土的式微傳統藝術才是我們最該花錢的地方。你說
前衛藝術直得支持,我說前衛藝術是騙人的,小學藝術教育才是重點。

↑全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大會

全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大會,於十二日上午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
,由大會主席王雲五主持,參加紀念大會的各界代表、海外僑胞、
駐我國的各外交使節等約五十萬人。
參加紀念大會的群眾向總統蔣中正揮手
步出總統府的蔣總統向參加國父紀念大會所有的與會者揮手致意
蔣中正總統致詞
蔣中正總統向人民揮手致意,左為大會主席王雲五。
中央社記者陳永魁攝  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著作權年代 1965-11-12
著作權狀態 由中央通訊社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談願景,窮人還是婦人的願景?既得利益者還是邊緣者的願景?統治者還是
反抗者的願景?都會精英還是農村草根的願景?這些願景可能南轅北轍,毫
無交集。誰說了算數?總統?文化部長?學術精英?還是公民投票?資源放在
哪裡。一塊餅,怎麼分,有什麼原則可以依循?

 願景怎麼界分牽扯到三個層面。任何一個文化政策的制定,首先要做一項
『看不見的工程』,就是作基礎調查:文學、視覺藝術、影音藝術、表演
藝術 等等不同的領域裡,有多少創作人口、多少欣賞人口;軟體與硬體,
供與求的關係如何。在文化產業方面,出版、電影、流行音樂、廣告設計
、畫廊、 電腦遊戲、觀光旅遊等等,產值的曲線為何,發展的趨勢為何。
市民的文化消費行為是什麼:多少人一個月看幾場戲、買幾本書、聽幾次
音樂會;什麼形態的音樂會有多少人在欣賞?多少人渴望看『歌劇魅影』
音樂劇,多少人期待 看『梁山伯與祝英台』?多少文化設施照顧到兒童的
需要,多少又服務了社區中 高齡人口? 

↑國父手書壽字立軸

圖為國父墨寶壽字中堂。
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攝  五十九年十月七日


著作權年代 1970-10-07
著作權狀態 由中央通訊社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我在大陸的很多城市看到巨大宏偉的博物館─那是人民的文化願景嗎?博
物館巨而空曠,裡頭的文物少得可憐,裡頭的訪客更少得悽涼。博物館之
巨大宏偉,與城市人口不成比例,與當地居民的教育水準和消費能力,
更不成比例 。誰,用了人民的錢,去建了那樣偉大而荒唐的文化設施?
再決定興建之前,他做過多少科學的調查、數據的整理?

第二個層面是,專家的意見必須滲透界定願景、資源分配的決策過程。城市
的規劃,歷史建築的保存,文化產業的發展,藝術教育的落實,創造者的培
育與獎勵,表演團體的扶植,藝文補助機制的建立,公共藝術的執行等等,
沒有一件不是高度複雜的專業學問。文化決策者必須讓學者專家的知識進入
到行政體系內部來,作為決策的基礎。

↑國父史蹟圖片 

國父孫中山先生與國民革命史蹟圖片
國父北伐時與蔣參謀長在廣州車站車上合影


著作權年代 1966-11-10
著作權狀態 由中央通訊社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斯得哥爾摩市的人口只有一百萬,卻有八個專業級的兒童劇場,代表該城對兒
童美育極為重視。倫敦花很大筆的預算重點補助二十五歲以下的創作者,紐約
強力補助青少年買票看戲聽音樂,漢城則選擇補助電子遊戲的研究發展。因為
人民的創意水準就是國力的依據。而如何看準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如何發揮優
勢,補強弱點,專家的知識研判不可或缺。在台北市文化局的三年半鐘,我大
概親自主持過上千次的諮詢會議,不提下屬各層級官員各自招開的顧問會議。
因此當一項政策推出時,它其實幕後經過幾十次的專家諮詢,有些重大法案,
還得經過上百次的聆聽。因此每一項決策其實都已經融入了各個領域的專業知
識和意見,推出時就已經是一個共識的產物。願景,就透過這不斷的磨合、不
斷的溝通而產生。

在這些城市裡,文化願景往往只是技術官僚閉門造車自以為是的想像圖。民間
的專家學者自擁有知識,但知識對政府決策不發生一點影響。知識界和政府之
間因為沒有深度的溝通、辯論和對話,社會也是割裂的,共識不容易出現。而
當官員的想像藍圖是錯誤的時候,他的『政績』就是人民的災難。

而第三個層面,或許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個層面;文化願景的形成,必須來自 
人民的社會和政治參與。只有參與,可以凝聚社區意識,可以產生文化認同,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二十一世界初此刻的香港。一百五十年來,香港都是一個
過渡的地方,人們來這裡打拼、掙錢,帶是既不付出真情,也不投入承擔。兒
女的未來,托付給西分的異鄉。香港,是路過,不是承擔的地方。一次示威遊
行,赫然五十萬人上街。走在街上的人們雖然互不相識,也不需要交談,但是
頓時間發現了彼此對這個社會的期待和責任,也意外地發現了一直隱晦不明的
集體焦慮和渴望。西九龍計畫引發社會的反彈和爭吵,表面上看起來鬧烘烘,
事實上,爭吵史無前例地團結了文化界,而在不斷的爭吵和辯論中,香港的未
來輪廓卻一點一滴地變得清晰,人們在爭吵的過程裡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也
更明確地看見了共同的『願景』。 

伊拉克王儲艾布都伊拉親王贈勛蔣中正總統

伊拉克王儲艾布都伊拉親王贈勛蔣中正總統。圖為伊拉克王儲艾布都伊拉親王
贈勛蔣中正總統的情形。
(翻拍)中央社記者陳漢中攝  四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著作權年代 1957-11-1
著作權狀態 由中央通訊社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盲目建設,不如沒有建設
我們擔心政府對文化無知或者完全漠視,但是另一個極端─政府很可能對文化
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而集權用力地去做所謂『文化建設』,後果同樣可怕。如果
沒有科學,沒有知識,沒有共識作為文化政策的三個基礎,文化建設很可能是
一場打著文化旗幟而進行文化伐害的大破壞。地方政府的首長很可能大興土木
,用納稅人的辛苦錢建起華麗的音樂廳,而事實上地方根本沒有足夠的欣賞人
口,他也沒有計畫去培養欣賞人口。工程風光剪綵,首長升官走人,音樂廳就
開始長草,養蚊子。

一個一百萬人口的城市,可能出現一座適合一千萬人口的超型巨大美術館,開
館之後,像皇陵一樣空蕩安靜,既無能力購買藏品,也無能力管理經營。既不
董得如何吸引遊客,更沒概念怎麼提升市民的美學素養。雨水,漸漸滲進來,
牆壁開始發霉。

一個歷史古鎮,可能由旅遊局主導,大事開發,填土、造景、設纜車、建旅館
、砌橋鋪路開餐廳,而文化的質感和歷史的內涵徹底犧牲,一直到古蹟古鎮完
全『死亡』為止。殺機取卵的方式,文化成為無知無識官員祭品。

政府更可能以國家形象為口號,爭取國際知名建築師來設計各式各樣的地標 築,
或者利誘國際美術館來本地開美術館聯鎖店,看起來轟轟烈烈。但是,建築師競
相獻計,張牙舞爪盡情表達個人性格,他的建築如何尊重本地人的歷史情感?如
何與在地城市的人文肌裡和諧共楚?體育館、音樂廳、大劇院、美術館這些看得見
的工程,近十年來成為亞洲城市彼此競爭的項目。上海的世博規劃 、北京的奧運
計畫、香港的西九龍正在進行、新加坡完成了濱海藝術中心緊接著籌畫美術館、台
灣在規劃流行音樂中心。有建築魅力的大型文化設計成為二十一世紀城市認為最能
自己的身分贏得地位的投資,而西方的藝術傓客,譬如古根漢,就來到亞洲到處兜
售自己的連鎖店招牌。 

↑總理遺像

總理遺像
中央社攝
  二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著作權年代 1935-10-30
著作權狀態 由中央通訊社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可是,建一棟藝術中心和建一座污水處理廠或是一個百貨大樓畢竟是不一樣的 。
任何一件文化工程的背面都牽動著一個城市靈魂深處的東西─它的歷史情感 、文化
認同,以及人民對未來的共同夢想願景。任何國際知名、高價高貴的硬 體建築也都
無法取代靜水流深的人才培育和國民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化 建設都做升官成
本,文化設施看作水泥施作,人的情感,就埋在那水泥之下了 。
沒錯,盲目建設,不如沒有建設。

關鍵不是『產業化』,是『民主化』
在韓國文化產品堂堂進入全球市場,他們是因為有了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才會那
麼成功。很可能,其他政府會急起直追:各行各色的文化獎勵條例和產業 計畫會出
籠。文化,被理解為『產業』,也馬上要被當作『產品』來被政府『 刺激生產』,
做『國際行銷』。文化產業可能比大樓大廈的單純硬體要進步一點,但是,把文化
簡化為『產業』和『產品』,理解為『商品』─它的前途又 如何呢?

↑全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大會

全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大會,於十二日上午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
圖為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人人手持國父遺像紀念國父之遊行情景。
中央社記者馮國鏘攝  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著作權年代 1965-11-12
著作權狀態 由中央通訊社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很少人會注意到,韓國眼前的成功,並不只是因為他們制定了多少條的文化產 業條
例,而有另一個更關鍵的東西。韓國旅遊發展局的局長在接受《亞洲週刊》 訪問的
時候,這樣解釋韓國現象:

文化產業有它的特殊性,不能按照人們認定的政策方向
去發展。韓國依靠人的 智慧、創意和努力,在文化內容上增加
新的因素。上世紀六十年代韓國實現民主化的同時,也實現了工
業化之後的文化產業化。民主化排除了對創作題材的制約,讓文
化人放手去寫作、拍攝,產業化也確保了文化資本和人力,這樣
韓國的文化產業才能闊步發展。


這是一個有頭腦的文化官員。韓國文化產業成功的第一個因素,並不是文化政策的
技術操作,關鍵詞不是『產業化』,而是『民主化』。因為民主,因為政府的鬆綁
,人民的創意得以抒發釋放,想像力不再有禁區和警戒圍籬,文化內容不斷出現新
意,因此才有文化產業可言。換句話說,沒有民主化的前提,沒有人民的創作,任
何偉大的產業計畫,任何精明的行銷操作,也救不了內容的 空虛。 中國著名演員
張國立要求限制韓劇在中國的播放,理由是,『中國在歷史上曾被入倾過,但文化
從未被奴役過,如果我們的電視台、我們的媒體,整天只知道播放韓劇,這跟漢奸
有什麼區別?』他的焦急可以理解,這種為自己文化受到威脅而發的焦急,法國人
特別強;但是,問題的癥結,真的在韓據嗎?豎起一道無形的圍牆,把韓據關在牆
外,中國的戲劇就可以起來了嗎?

↑全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大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l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